视力表的发展
在临床眼科上是用一种特制的字牌来测定视敏度(通常称为视力牌)。这种方法最早是司乃令(Snellen1876)设计的。其根据是大多数正常眼在亮光下所能辨别的最小视角
为1分,故各种不同大小的图形在所规定的不同距离看,每一笔划的宽度以及两划之间的距离所形成的视角视角都分别为1分。整个图形所形成的视角则为5分。例如站在6m距离上恰能看清楚规定应在6m处看清的图形
(即分辨视角为1分),则其视敏度为6/6=1,表示视力正常。如在6m处能看清规定为4m的图形,则视敏度为6/4=1.5,表示超国正常,是视力很好的表现,不应误解为远视眼。如在6m处只能看清规定为9m的图形,则视敏度为6/9=0.66.乃是视力较差的表现。
视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的研究过程
视杆的光化学反应早在前世纪末叶,波尔(Boll,1876)已经发现蛙类视杆细胞的外段含有一种红色素,称之为视紫红质(rhodopin或visual
purple),这种色素经曝光后很快就漂白。视紫红质的存在和变化,很容易用肉眼看出。如将一蛙或铲除在暗室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杀死,立即在深红的灯光下(如洗照片时所用的)把眼球取出,横切两半,仔细移去玻璃体,然后用细镊子将视网膜撕下置于白纸上,暴露在亮光下观察。起初可见视网膜呈紫红色,但顷刻后就看到色素变淡,最后变成无色。这种色素还可溶解于胆盐溶液中,溶液也呈紫红色,置容液于亮光下也迅速漂白。这些事实表明,视紫红质必定同视网膜感光作用有密切夭系:以后通过多方面精确的光化学研究,证实了各种波长的光对于视紫红质的漂白效力并不相等,波长505nm的光(蓝绿色光),漂白效力最大。其它波长的光对视紫红质溶液的漂白作用,同在黄昏弱光下主观感觉到的视觉明亮度曲线几乎完全得合,说明弱光的感受是同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变化分不开的。
视网膜的信息传向视觉中枢研究的新进展
目前比较肯定的是,在视网膜的通路中,只有神经节细胞及少数无长突细胞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所以,在信号到达节细胞之前,视觉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电紧张性扩播的方式。当光线照射到感光细胞时,通过光化学作用而在两种感光细胞引起感受器电位与其他感受器不同的是,这种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型慢电位而并非去极化型慢电位。这种超极化型慢电位以电紧张性扩播到达突触前膜,引起末梢帮放递质于突触间隙,从而引起下一级细胞产生慢电位变化。只有当这种慢电位变化传到神经节细胞时,经过总和,使节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作为视网膜的最后输出信号传向视觉中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