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山大基础医学院

 

心理学实验新技术方法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新技术与方法 > 心理学实验新技术方法 > 正文  
心理行为的实验研究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3日 08:32  浏览次数:

对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的目的有三个:

(1)描述心理行为状况,如对研究对象状况做出描述和说明,回答的问题诸如“A、B型行为者有哪些主要的心理特征”、“2-8岁儿童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是否存在特殊的早年经历”,等等。

(2)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心理学研究中,变量间关系复杂,可能无关,可能有某种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

(3)预测研究对象将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是预测结果,以便于干预。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个案法、相关研究法、测验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自然观察是许多科学分支的主要研究方法,如天文学的重大发现离不开观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自然界进行周密观察的基础上建立的。综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观察法研究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依靠观察曾获得了重要的发现,并且依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但观察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首先,观察法不适于内隐行为的研究,有些观察是不可操作的或不道德的也是不适用的。例如抱怨和性行为等。第二,研究费时长。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在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有时观察到的可能是一种偶然现象,而不是规律性的事实;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因稍纵即逝,也可能被忽略。第三,易受被观察者的影响。如被观察者突然发生身体不适。如果当事人发现自己被观察时,其行为会发生变化,需采用特殊的仪器,增加了研究的困难。最后,如果观察者的技术不熟练、观察者存在期待效应等都可影响到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法是研究者在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实验的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可以作出因果性说明。

实验方法的特点是:

(1)实验研究的事物是实验者事先规定的,实验者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他知道观察行为的哪些方面和什么时间进行观察。

(2)实验条件的设置为观察创造最好的条件,实验者有准备地去测量和记录,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事件重复产生并确信某种现象的发生是否前后一致。

(3)实验条件的设定明确,使他人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独立检验。

(4)实验者通过控制使一切条件恒定,使某一条件改变,观察实验结果是否是由这一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心理学实验和它的变量种类

一项心理学实验包含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心理学实验要求无关变量保持恒定,仅操纵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

1.自变量

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例如,在简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主试如果用声音作为刺激,可以测量听觉反应时;如果用灯光作为刺激,可测量视觉反应时。而视觉反应时总是比听觉反应时长,也即在反应时这一行为变化上,由灯光引起的行为反应和由声音引起的行为反应长短不同。在检测听觉反应时时,如果主试增加声音的强度,反应时就会缩短,这也是行为的变化。强的声音和弱的声音叫做声音自变量,它们处在不同的水平。当自变量的水平出现变化并导致行为的变化时,就可以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或自变量是有效的。

常见自变量的种类有:

⑴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如上所述,灯光与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不同,强度不同的声音引起的反应时也不同。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在记忆实验中,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常见,也许不常见,那么单词在书刊中出现的频率就是它的一个特点,可以研究单词频率对再认的影响。在应激研究中,噪音的分贝数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也是刺激特点自变量。

⑵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湿度、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如在记忆实验中,两组被试在同一实验室学习,但在进行测验时,第一组被试在原来的实验室进行,第二组被试换一间实验室进行。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观察不同测验环境是否对记忆有影响。这是典型的环境特点自变量。

⑶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人格特征、种族特征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记忆研究中常把老年人的记忆和青年人的记忆作为自变量。在衰老对应激损伤的研究中,老鼠的月龄也是被试特点自变量。

⑷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者来到实验室时的特点基本是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时,差别就产生了。例如,当研究者对三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记忆是否产生影响进行研究时,对三组被试采取不同的处理:对每次呈现的三个单词,第一组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第二组用三个单词造句;第三组对三个单词进行实物想象。三组的学习时间相同。这样,三组被试由于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别可能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实验中,被试的差别是由于主试的指导语不同造成的,在实验前是不存在的。

2.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由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研究者要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量。在上述的记忆实验中,让被试在学习完毕后进行再现和再认测验,能够再现和再认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中的百分比就是反应变量。在噪音对应激生理反应的影响的研究中,不同分贝的噪音所导致的心率变化是因变量。

在心理学研究中,因变量的选择与测量是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是:

⑴因变量的可靠性: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也即测量的一致性程度。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分值)有时很高,有时很低,则可认为因变量或测试被试反应的方法缺乏一致性,不可靠。

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如何确定因变量的有效性?当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因变量的变化时,可以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引起的,而是由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⑶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的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种类型,一类叫天花板效应,即当要求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时,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良好的结果,且没有什么差别。另一类不敏感的因变量是地板效应,即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时,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没有什么差别。

可见,因变量的选择相当重要,如果实验中选择的因变量不可靠、不敏感且无效,则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就不能证实实验假说。

3.无关变量或自变量的混淆

当在实验中确定了自变量与因变量后,就应该使实验的其他条件保持恒定。只有这样,实验的因果关系才能得到明确的说明。无关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在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混淆。从这一意义上说,无关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上一条:心理物理学方法
下一条:恒定刺激法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机能学教学实验室 地址:济南文化西路44号山东大学医学院 邮编:250012